求毕业论文(论中国汽车业在经济危机中的机遇和挑战)
1、在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的汽车行业,既挑战也是机遇。在国外的汽车公司的的市场大幅度缩水的情况下,我国的汽车行业就有空前大的市场空间,这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机遇,有助于我国的汽车行业脱离国外汽车公司的影响,走上自主开发的路,对于我国的汽车行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也是挑战。
2、如何实现节约成本(规模经济,国家给以环保补贴对环境友好型轿车生产企业减税等鼓励措施)主要当然还是集中在欧洲这种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因为中国轿车一般价格低,很容易占领欧洲市场,所以利用绿色壁垒可以对中国轿车征收高额关税。因为中国当前汽车技术还不成熟,所以环保要求比较难达到。
3、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在此次危机中将遭遇到什么样的影响,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各汽车生产企业或关联产业的极大关注。 金融危机如何影响中国汽车行业?使国民经济由外向型转为内需型---影响汽车产品的出口。
4、中国汽车企业目前遇到的困难与机遇 中国的合资企业都面临着制度冲突、文化冲突。制度冲突实际上就是两种机制,来自国外的市场机制和国有企业原有的计划经济机制。另外一个就是文化冲突,国内有一种民族化的情绪,认为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是占领市场,是把我们的钱赚走,而且企图控制这个企业。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1、据此,西方有些学者,宣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性推进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击退了所有对其制度的威胁”...,资本主义靠军事和暴力的全球扩张遭受了一次历史大挫折,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突破。
2、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首先要弄清楚形成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动因。这需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中来把握。 从国际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转换,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变化密不可分。
3、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4、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指的是美国的经济滞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滞胀”便是恶性通货膨胀和急剧通货膨胀的结果。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5、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要摆脱经济危机,使经济复苏,需要适度增加有效需求;同时必须开发、创造新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战胜经济危机。 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是产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6、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答案为A(P23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助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指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无法全部销售,从而造成过剩现象。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中非常常见,通常会导致价格下跌、生产商出现盈利困难等问题。生产过剩可能发生在任何产业、任何商品上,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是生产过剩。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生产相对过剩。这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而言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现象。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
转载请注明: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素质提升 » 经济危机中的技术积累,经济危机中的机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